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SuzhouIndustrialPark)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sipac.gov.cn/
什么是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于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位于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區東部,東接昆山市,南連吳中區,西靠姑蘇區,北隔陽澄湖與常熟相望;行政區劃288平方公里。據2010年統計,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4個街道,戶籍人口32.7萬(常住人口72.3萬)。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的創新型、生態型新城區。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中新雙方建立了由兩國副總理擔任主席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
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特點
(1)內外資雙輪驅動。建園以來,蘇州工業園區累計吸收合同外資25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0億美元,注冊內資達到863億元,內外資基本相當。
(2)項目平均投資規模巨大,投資項目地區來源以歐美為主。在蘇州工業園區,項目平均投資額超過3000萬美元,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匯聚制造業企業已達30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中有66家在園區投資了90多個制造業項目。園區投資額上億美元的項目有6O個,投資額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項目有6個。
(3)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發展格局。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結構中,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生物醫藥和新材料所占比重達到83%;并且園區已經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OO家,大型客車和芯片產能均居全國前三,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貨基地和芯片封裝測試基地,園區IT產值占全國的3%,IC產值占全國的16%,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占蘇州的55%,軟件外包銷售收入占蘇州的9O%,高新技術產業利稅總額占蘇州的33。
(4)初步走出了一條高產出、低能耗、無污染的新型工業化之路。蘇州工業園區每萬元GDP耗水5.8噸,耗能0.43噸標準煤;每度電產生GDP25元,工業產值100元,達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園區處處綠樹成蔭,優美舒適,沒有塵土飛揚和機器轟鳴,一切都井然有序,稱之為“花園工廠”一點都不為過。
蘇州工業園區的運營管理模式
蘇州工業園區超常規的發展,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為它有著較為獨特的組織架構和運營管理模式,有著秉持“親商”理念進行“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務的政府機構,還有從新加坡借鑒、創新的開發管理經驗。
(一)獨特的組織管理結構
蘇州工業園區的組織管理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管理架構層次非常高,直接體現了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合作,因而給其發展帶來了很多特殊優惠政策及資源;二是從建園伊始,蘇州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管委會就與開發主體開發公司CSSD相分離,理順了相應的管理結構;三是園區管委會的設置非常精干,體現了“精簡高效”的特點。
1.三個層面的領導和工作機構為了推進園區的順利發展,中新雙方建立了三個層面的領導和工作機構。第一層面是中新兩國政府聯合協調理事會,負責協調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和借鑒新加坡經驗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由兩國副總理擔任理事會共同主席,1994年至2003年中方主席由李嵐清副總理擔任,2004年起由吳儀副總理擔任,新方主席由李顯龍副總理(時任新加坡副總理,2006年改為黃根成副總理)擔任,我國有關部委和新加坡內閣有關部門及江蘇省政府和蘇州市政府的負責人為理事會成員。第二層面是中新雙邊工作委員會,由蘇州市市長和新加坡裕廊鎮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蘇州市政府和園區管委會及新加坡有關部門和機構負責人組成。雙方定期召開會議,就開發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和借鑒新加坡經驗工作進行協商,向理事會雙方主席報告工作。第三層面是聯絡機構,由新加坡貿工部軟件項目辦公室和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辦公室負責日常聯絡工作。
2.園區政企分開的管理模式在開發區的具體管理上,國內很多開發區在建設初期管理主體和開發主體合二為一,以后再逐步政企分開,存在一些問題。而蘇州工業園區從一開始就將行政管理主體和園區開發主體相分離。
行政管理主體是園區管委會,它作為蘇州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在行政轄區內全面行使主权和行政管理職能。園區管委會為客商提供從企業設立、工廠建設、員工招聘到企業運行各個階段的行政管理和服務。同時,園區某種程度上承擔了一級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
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CSSD)是園區的開發主體,由中新雙方財團組成,中方財團由中糧、中遠、中化、華能等14家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出資組建,新方財團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實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國公司聯合組成。1994年成立時中方占35%,新方65%;2001年股比進行了調整,中方占65%,新方35%。CSSD的主要職責是園區7O平方公里的成片土地開發與經營、物業管理、項目管理、咨詢服務、產業與基礎設施開發,以及在園區內投資舉辦企業等。在園區開發的各個階段,如規劃、建設、招商引資等,以及對入園企業進行服務方面,管委會和開發公司CSSD各自發揮不同的功能,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了蘇州工業園的繁榮,并給入園企業提供了相當優質的服務。
3.精簡高效的政府機構園區管委會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和扁平化模式,整合政府職能,減少管理層次,凡可設可不設的機構一律不設,部門職能盡可能綜合化,相近職能實行合并;堅持因事設崗、因崗選人,一人多職、一專多能,適度分權、交叉兼職,這樣一個部門就承擔原來多個部門的職能,并將傳統體制下政府職能中較低層次和部門中間層次的職能分離出去,改由非政府性質的公務機構和中介機構來承擔。目前,園區管委會除辦公室外,只下設16個管理機構,在編機關人員僅200人,其中留學生與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占比超過30%,并且對公務人員實行全員招聘、技能考核、末位淘汰、動態管理,在效率型政府建設方面走在了前列。
(二)“親商”理念與“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務
蘇州工業園區何以吸引到數額巨大的外資,其中固然有特殊優惠政策的影響,但其“親商”理念和對企業“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務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政府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來自蘇州的報告》一書的序言中,陳清泰同志曾做出了精辟的闡述,“投資者對投資地域的選擇,就是對投資環境的選擇,實質上是對不同地區政府的選擇。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競爭從表層看,是爭取經濟資源的競爭;進一步看,是市場有效性的競爭、是公共環境水平的競爭;深層次看,則決定于政府的職能定位和政府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體制轉軌中深化政府改革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更多分享市場經濟成果的一個關鍵”。由此可見,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一環。
1.“親商”理念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著力完成以下幾個轉變:
(1)從管理職能向服務職能轉變。明確了政府是全心全意為投資商服務的服務型政府,政府與企業是坦誠相見、雙贏互利的“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關系,要求政府努力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以人為本”,竭盡所能為投資商提供人性化、專業化服務。
(2)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園區管委會由過去計劃式的直接管理,轉向以經濟、法律為主要調控手段的間接管理;努力提供公開、公平、公正的游戲規則,積極創造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發展環境;給投資商一個透明的、可以預見的政策判斷,一個穩定的、可以信賴的發展環境,一個綜合商務成本低、成長前景明朗的投資信心;將所有收費項目歸并為國家和省市規定的7種工本費,目前僅保留工商注冊、土地使用、稅務登記三項收費,其他費用不收,與國際接軌。
(3)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園區管委會不是消極等待投資者提出什么服務需求,而是主動定期上門拜訪和詢問投資者會關心和需要幫助解決什么問題,力求提供超越并領先于投資者需求的政府服務。
(4)從事前審批向事后監督轉變。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積極推行誠信管理,落實行政許可證制,簡化事前審批(行政許可),實施了三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目前建設項目僅保留政許可事項8項、備案核準類19項、轉報許可類10項,審批時間由9O天減少至25天左右。
此外,蘇州工業園區還建立了以“一站式服務”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由一站式服務大廳代表管委會統一對外辦理國內外企業登記相關手續、履行集中審批事項的組織協調、管理監督和指導服務職能。在一站式服務大廳,有24個服務窗口,承辦55項業務,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辦事程序,簡化手續,量化責任,優化服務,并推行服務承諾制和電子審批制。
2.“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務體系
為方便企業開工投產,園區建立了項目開工建設領導小組,全程跟蹤、協調解決企業開工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管委會專門設立企業服務部門,定期走訪企業,聽取企業意見,主動為企業提供全天候的服務。園區管委會通過走訪企業、舉行企業座談會、現場辦公等形式,在政策爭取、項目融資、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企業有力支持。此外,園區還加強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幫助企業克服困難。。
在“親商”理念的指引下,園區為入園企業提供了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的服務。無怪乎有企業感言:在蘇州工業園,“政府不像政府像企業,官員不像官員像服務員”。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那么多投資項目都選擇了蘇州工業園區。
(三)蘇州工業園區從新加坡借鑒、創新的開發管理經驗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唯一以借鑒外國經濟與公共行政管理經驗為特色的開發區,可以從新加坡方面得到很多外部資源。新加坡方面不僅在初期的巨額資金投入、引入外商投資項目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向蘇州輸出了大量先進的管理運營經驗,從政府管理到經濟發展,從規劃布局到完備的基礎設施,從生產服務體系到生活服務體系,極大地促進了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
蘇州工業園區方面成立了“借鑒新加坡經驗辦公室”,新加坡學習先進經驗,累計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培訓。園區結合中國國情,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了新加坡經驗,具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第一個層次是新加坡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經驗。主要體現在城市發展的近期和遠景規劃,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環境保護與治理,信息的收集、處理和應用,吸收外資的宣傳、招商網絡組織、營銷方式和鼓勵措施等。
(2)第二個層次是經濟發展和管理方面的經驗。主要是指新加坡政府有關機構在建設和管理裕廊工業鎮的過程中,調控市場經濟的經驗,以及在經濟活動中有序競爭、相互合作的做法,如市場經濟、產權清晰的工商企業、條例及法規、商業配套、具有競爭性的環境、財政金融政策、勞資政三者關系的協調等。
(3)第三個層次是公共管理和社會保障機制方面的經驗,如健全的法制、廉潔的政府、管理機構的協調和諧、高效精干的公務員隊伍、公積金制度等。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蘇州工業園區編制實施了75項管理辦法和細則,并不斷有所創新,從而形成了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規范的市場競爭環境。
蘇州工業園區園區的特色建設
一是蘇州工業園區的規劃先行,并制定得科學。
建園伊始,園區以3600萬元的高價用一年時間聘請中新雙方專家編制了先進、科學的園區總體規劃,融合了新加坡與國際上先進的城市規劃經驗,“以人為本”地合理布局了工業、商業、人口、交通、景觀等各項城市功能,突出了科技發展,注重生活和環境質量,具有“體系完善、設計超前、思路科學”的特點。并設定了依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不僅具有很強的執行性,同時也考慮到了長遠的發展,留有余地。如今園區的開發建設與12年前的規劃基本保持一致,完全滿足了園區的飛速發展。這種可預見的、低風險的投資環境給予了投資商巨大的信心,也有效得保護了所有投資者的利益。園區前后共編制完善了前瞻性總體規劃和300多項專業規劃,規劃累計投入達2億多元。
二是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產服務體系非常到位。
在基礎設施方面,國內大多開發區是“五通一平”、“七通一平”,而蘇州工業園區達到了“九通一平”;在生產服務配套方面,蘇州工業園區不僅積極引入了國際知名金融機構、會計法律等服務機構,而且打造了良好的物流平臺,擁有高效的綠色物流通道和海關自主管理權,園區海關提供24小時和節假日不間斷服務;此外還構建了市場招聘、獵頭招聘和上門招聘三大人才引進網絡,著力構建三大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校企訂單式培養等人才開發機制,即工業技術學校培養“藍領”,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灰領”(高級技工),獨墅湖高教區培養“白領”,為入園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人才。
三是蘇州工業園區的生活服務體系十分完善。
在園區,生活設施齊全,居住環境優美舒適;借鑒新加坡公共管理先進理念,結合園區商業開發,園區建設了集商業、文化、體育、衛生、教育于一體的區域性商業服務中心——鄰里中心;園區以預籌積累、個人賬戶為主,涵蓋醫療、住房、養老和失業救濟等各項社會保障的公積金制度,讓區內居民貧有所濟、病有所依、老有所養、居者有其屋;此外,良好的教育環境也解決了投資者、工作者的后顧之憂,園區目前已擁有國際學校和自己的省重點中學、省示范初中、省實驗小學、省示范幼兒園。2001年,全區已有中小學35所,中小學在校學生規模超過2.4萬人。這一切都使得蘇州工業園區不僅僅是一個“樂業”的熱土,更是一個“安居”的桃源,不僅留住了在園區工作的中外員工,還吸引了蘇州乃至周邊的居民前來居住。這使得園區居住、商業房地產大幅升值,有效地補償了工業地產低價出讓的損失,開啟了一條用居住、商業房地產來平衡工業地產開發從而促進開發區建設的良好思路。
四是蘇州工業園區十分注重協調發展。
(1)在開發過程中,園區高度重視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努力在提高引進項目質量、單位投資強度和建筑容積率上下功夫,不斷向質量要效益、向空間要資源,通過湖底清淤取土4000余萬方,用于低洼地、沼澤地的填土,避免挖廢耕地1.5萬多畝,開創了“清淤、治水、取土、擴地”相結合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這一點是受到新加坡填海造陸的啟發。通過取消農村宅基地審批,將原先2O平方公里的農村宅基地和村莊用地規劃為6平方公里的集鎮社區和居住新村,節約用地l4平方公里。目前,園區加強“零土地”招商,積極鼓勵商品房和標準廠房等各類建筑向高層發展。2006年1~7月,園區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加7.9%,土地轉讓面積卻下降了3O9/5,中新合作區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投資強度達l7億美元。
(2)園區很注重執政為民和富民優先。園區從l998年開始以財政代繳方式免征了農業稅?;緦崿F了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企業參保率達100%,各類參保人員超27萬人。同時加快社保標準提高與農保城保并軌擴面步伐,全面建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和大病統籌制度(農民交50元,最高保額20萬元,解決了因病致貧問題)。對征地農民按年齡和就業情況分別建立保養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按月發200~220元生活費),征地待安置勞動力中,95重新上崗,其中自主創業的超5000人。對弱勢群體建立低保和貧困幫扶制度,對低保對象實行應保盡保(出資l億多元,幫弱勢群體入住新房)。
(3)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園區確立綠色招商理念,實行環?!疤崆敖槿搿?、“一票否決”,12年間因環保因素否決項目200多個,累計合同外資超過11億美元;園區在全國率先開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創建試點,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014000認證。
五是園區突出科技興區。
(1)園區注重創新載體建設:組建研發、創投、教投等國資創新投資主體;建成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集成電路、光電、軟件、動漫、汽車零部件為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2)注重創新主體建設:園區投資了數十億元資金,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網絡,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校企訂單式培養等人才開發機制;以市場招聘、上門招聘和獵頭招聘方式構建人才引進網絡;目前,園區集聚海外留學人員創辦企業200余家,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發設計機構5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6個,各類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超過2萬名。
(3)積極營造創新環境。園區建設了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江蘇省集成電路生產力促進中心、蘇州市軟件評測中心等一批功能平臺;形成了針對創新的五大政策扶持體系;設立總額10億元的軟件和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發展基金及生物納米科技產業投資基金;組建了注冊資本達20億元的中新創投和創業擔保公司;并率先建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創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
六是商務部、信息產業部及科技部于2007年5月正式認定蘇州工業園區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
服務外包是當前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新形式,也是蘇州工業園區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新的增長點。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采取的是“基地城市+示范區”的模式,蘇州工業園區不僅具備符合“示范區”要求的發展規劃和功能定位,具有開展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基礎,并已有可適用于承接服務外包業務企業的具體扶持政策,區內從事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企業也已遠遠超過了認定要求的25家。在信息技術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兩大類中,蘇州工業園區的信息技術外包發展態勢尤為強勁,市場空間十分廣闊。首先是軟體外包。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有軟體企業200多家,軟體外包出口額超過8000萬美元(12080萬新元)。三星、松下、艾默生、安德魯等跨國公司已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了研發中心,為總公司的亞太總部和全球部門提供研發支持。此外,蘇州工業園區已有1000多家企業選擇了財務外包,還有3000多家企業選擇各類后勤外包。據統計,2006年蘇州工業園區軟體產業產值超過5O億元人民幣(98000萬新元),動漫產業產值也已突破5億元人民幣。面對眾多外包服務載體的日趨成熟,站在制造業高地上的蘇州工業園區已將未來發展全新定位:“世界工廠”要變身為“世界辦公室”。
參考文獻
- ↑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與運營模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07年7月11日.
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發表于2022-06-16,由周林編輯,文章《蘇州工業園區》由admin于2022年06月16日發布于本網,共7271個字,共5731人圍觀,目錄為進出口貿易,如果您還要了解相關內容敬請點擊下方標簽,便可快捷查找與文章《蘇州工業園區》相關的內容。
版權聲明:
文章:(蘇州工業園區),來源:,閱讀原文。
蘇州工業園區若有[原創]標注,均為本站原創文章,任何內容僅供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任何內容不得引用,文章若為轉載文章,請注明作者來源,本站僅為分享知識,不參與商業活動,若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