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指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京杭運河?
關于“京杭運河”你了解多少?下面!愛六八為您整理在船舶運輸之中,“京杭運河”的相關介紹,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京杭運河”。
目錄
|
京杭運河簡介
京杭運河或簡稱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古代陸上運輸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緩慢,運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所以大宗貨物都盡量采用水路運輸。中國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但是在黃河流域歷經戰亂破壞,而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后,中國就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為保證南北兩大中心的聯系,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開辟并維持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干線,對于歷代朝廷就變得極其重要,明清兩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區)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3/4。
歷史上,京杭大運河在隋、唐、元、明、清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擴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江南一帶在全國農業發展地位不斷加強、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導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也對京杭大運河進行過多次疏浚。
京杭運河的開鑿簡史
春秋時期,中國就開始開鑿溝通各流域的運河(參見中國古代運河)。隋代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汴渠)、邗溝和江南運河組成的南北大運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隋、唐、北宋三代南北交通的干線。元代統一全國,建都大都(今北京),著手建設以大都為終點的南北運河。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年(1276年~1283年),修濟州河,自濟寧至安山(今黃河南岸)。南方來船由泗水入濟州河到東阿人大清河(位山以下黃河河道)出海北上,至天津人內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修會通河,自安山到臨清接衛河,南方來船可人會通河直接經衛河北上。后來,濟州河與會通河合稱會通河。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2年~1293年)修通惠河,自北京北白浮泉引水人北京城,再開河至通州接北運河,至天津接南運河(臨清以下為衛河)。這樣,由北京經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會通河可至濟寧,再沿泅水河道至徐州入黃河,沿黃河順流至淮安入邗溝(淮揚運河),經揚州至瓜洲,過長江至鎮江人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至此,京杭運河全線貫通。
明、清兩代,京杭運河是國家的主干運輸線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維修和管理。永樂九年(1411年),于山東汶河上筑戴村壩,引汶水至南旺人運河南北分流,解決了會通河段水源缺乏的問題。永樂十三年(1415年)修清江浦運河自淮安至鴨陳口(今淮陰西),將淮揚運河北口由淮安轉為今淮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修南陽新河,北起濟寧以南的南陽鎮至徐州以北的留城,將原昭陽、獨山諸湖西的運河線路改在湖東,避開黃河泛濫的影響。至天啟五年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1625年),開洳運河,自夏鎮(今微山縣治)至宿遷,避開徐州至宿遷的一段黃河航行的風險。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開中運河,自宿遷至清口,河身緊鄰黃河左岸與黃河平行,船舶避開在黃河中航行的風險,至清口過黃河即可人淮揚運河,使運河河道完全脫離黃河。
京杭運河的河段
黃河改道前的運河京杭運河縱貫南北,所經地區氣候、水文、地形、土壤情況各不相同,各河段都有明顯的特點。明代把北運河(包括通惠河)、南運河、會通河(包括濟寧以南的泅水河段)、黃河航運段、淮揚運河、渡江段和江南運河分別稱為白漕、衛漕、閘漕、河漕、湖漕、江漕和浙漕,反映了各段間的不同特性。
北運河古稱潞水,上承潮白河,在通州與通惠河相接,溯流可通北京城。元初成為京杭運河的一段,后經過多次裁彎取直和疏浚,并修筑堤防。為防止洪水泛溢沖毀運河,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和雍正八年(1730年)分別開筐兒港減河和青龍灣減河分減洪水。北運河至天津匯海河水系各分支并與南運河相接。
南運河東漢未有白溝,隋代修永濟渠(宋代稱御河),溝通黃河與海河水系間的航運。后者以沁水為源頭下匯有關水流,經今衛河西。元代河道演變成今衛河位置,并隔斷沁水源流。以百泉為源,在臨清匯會通河,以下成為京杭運河的一段,即南運河。河線多彎曲淺灘并有多條河流匯人。歷經多次疏浚、修筑堤防和局部裁彎。為防止洪水泛溢毀河,明永樂十年(1412年)開了四女寺減河,成化三年(1467年)開了興濟減河,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開了哨馬營減河。這些減河都曾進行維修、改建和疏浚。清光緒六年(1880年)又開了靳官屯減河,即后來的馬廠減河。
會通河位于海河和黃河之間,是京杭運河中地勢最高的一段,水源缺乏,依靠匯集沿途泉水濟運。明代可統計的泉源有300余處,實際還要多,其中以汶水匯集的最多。由埋城壩引水至濟寧或由戴村壩引水至南旺分水濟運。此外還在兗州城東筑金口壩,壅泗水向西引水與埋城壩分來的洗水匯合至濟寧入運河。為調節不同季節水量,利用運河沿岸的洼地蓄水,稱為水柜,旱時放水入運河,澇時接納運河的溢水和各處來水。主要的水柜有安山湖、蜀山湖、馬踏湖、南旺湖、馬場湖、獨山湖、昭陽湖、南陽湖等。為節制用水和保持航行水深,在運河上建通航閘,元代有30余座,明清有40余座。閘旁一般修有月河,河上還建有攔河壩、滾水壩、引水閘、泄水閘多處。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自河南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張秋沖斷會通河,此后會通河大宗航運停止。
黃河航運段京杭運河自元代開創至明代中期,徐州至淮安(明初改至淮陰)段的航運利用黃河河道(黃河南徙前為泗水下游),除黃河水流湍急外,還有徐州洪(亦稱百步洪)和呂梁洪2處急流淺灘,航運困難,曾多次進行整治。為避免利用黃河河道航運帶來的風險,于明末清初,開洳運河和中運河,使運河與黃河脫離,只在今淮陰西的清口需橫渡黃河,風險大為減少。洳運河與中運河也以泉水和地方小河匯水為源,以微山湖、駱馬湖為濟運水柜,沿途建閘以節制水流,其狀況與會通河相似。
淮揚運河也稱邗溝,是江淮間的運河,地勢低平,最初是利用高郵、寶應一帶的湖泊行運。后來由于風浪危險,才修建河堤,使運河與湖泊分離。河內建閘堰控制。西堤建閘堰與湖泊連通以接納湖水,東堤建閘涵和滾水壩向東排出湖河的多余的水或洪水,這些水大部分為蓄積在洪澤湖中的淮河水(參見高家堰)。因此,明末和清代,運河是淮河的主要排洪道,建成了歸海五壩和歸江十壩等系列的泄洪建筑群?;磽P運河的北口為清口,是運河、淮河和黃河交匯的地方,明后期開始實行潘季馴的“蓄清刷黃”的治理方針,這里成為治理黃、淮、運的重點,修建了大量的工程,但由于黃河不斷淤高,使清口治理愈益困難,水災和停運不時發生(參見黃河水利史、淮河水利史和清口)。黃河北徙后,淮河排洪仍主要以運河為出路?;磽P運河的南口在瓜洲,并在揚州南揚子橋有揚儀運河西通儀征,是淮揚運河的另一南口,此段以揚州五塘為主要補充水源,兩出口都建一系列的閘壩,節制用水,引潮濟運,以保證船只通航。
江南運河水平河闊,運道穩定,通航條件好,只有鎮江至常州段地勢較高,水源缺乏,為治理重點。練湖是這段運河的主要水源調劑工程,歷代修治最多,并建有奔牛、呂城和京口諸閘節制水流。江南地區,水道縱橫,運河與多道河道通聯,行船方便,運河是地區水運網的主干。由江南運河向北分出的孟瀆和德勝新河,曾是運河通長江的另兩個口門,渡江后可接江北的白塔河和北新河至通揚運河接淮揚運河,對減輕鎮江運河出口的運行壓力作用很大。另外,這兩條河還是引江潮濟運的引水通道。
黃河改道后的運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自河南蘭封(今蘭考)銅瓦廂決口北徙,奪山東大清河人海。從此,黃河不再行經安徽和江蘇,與運河改在山東交叉,打亂了京杭運河的總格局,使大量工程失效。隨著海運的強化和鐵路的興建,京杭運河作為國家南北交通干線的作用逐漸減小,由全線通航轉變為局部分段通航,有的區段已斷航。其中北運河和南運河雖也有個別工程興建和改建,例如建閘和開減河等,但通航也只是局部的和小量的。會通河被黃河沖截為2段,北段淤塞,南段水災連年不斷,航運基本斷絕。中運河和淮揚運河,由于淮水不能恢復故道,由三河閘直人長江,運河北段水源幾乎斷絕,南段可以作地區性航運。民國時期,這兩段運河的治理納入導淮的統一計劃中。1933年完成的張福河初步疏浚工程自洪澤湖口高良澗起,至運河口馬頭鎮止,全長3lkm,解決了淮揚運河的給水問題,使航運和運東各縣受益。1934年~1935年,建造了邵伯、淮陰、劉老澗3座新船閘,水位差分別為7.7m、9.2m和9.2m。所有運河西堤通湖各缺口一律堵塞,各涵閘一律重新維修,改善了這兩段運河的通航條件。江南運河因水量充沛,地區運輸又有較多的需要,航運效益一直顯著。
1933年,導淮委員會、華北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征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的同意,于南京召開整理運河討論會,聘請汪胡楨為總工程師,著手制定《整理運河工程計劃》。1935年公布的這項計劃內容包括:①計劃要旨:各段運河除蘇杭段地勢較低,用疏浚方法整治外,都采用閘壩節制蓄水量,其小部分為渠化河流,大部分則為純粹運河。②運河標準剖面:淮江段另有規定,其北底寬16m,深3m,通行300t船只;江南運河底寬20m,深3m,通行900t船只。③除已建邵伯、淮陰、劉老澗3座船閘外,還要建船閘18座。④各段運河都根據各自條件進行擴建和改建。⑤這條運河總長1700km,開挖土方共7443萬m3。這個工程計劃是首次用新式工程技術全面治理運河的開始,但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及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運河1950年就開始進行運河的恢復和擴建工作,培修沿岸大堤,堵閉舊海堤,整頓和改建沿河閘壩。1958年開始對運河全線進行大規模的整治和建設。重點整治徐州至揚州段(又稱蘇北運河,長404.5km)。在該段分設10個梯級,建設了解臺、劉山、皂河、劉老澗、宿遷、泗陽、淮陰、淮安、邵伯和施橋等通航2000t級船舶船閘,閘室有效尺寸為230m×20m×5m(長×寬×門檻水深)。同時航道拓寬,底寬一般為30m~45m,水深2.5m~3m,彎曲半徑600m~800m。該段運河原僅通航lOOt級以下船舶,整治后提高到可通航500t級船舶,貨運量由1957年的92萬t增至1979年的1700萬t。在發展航運的同時,還提高了沿河地區的防洪能力,擴大了排澇和灌溉面積,收到了航運、灌溉、防洪、排澇的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此期間,對運河的其他河段也進行了一定規模的整治。黃河以北天津至臨清段,結合水利工程,先后建設了楊柳青、四女寺2座通航1000t級的船閘,閘室的有效尺寸為210m×l5m×(2~3.2)m,以及獨流、北陳屯、安陵、祝官屯4座通航l00t級船舶的船閘,形成自衛運河新鄉經臨清至天津全線通航lOOt級船舶。但在1967年后因航運用水枯缺而全線斷航。黃河以南至徐州段,其中梁山至濟寧稱梁濟運河,長75km,經疏浚河道,建設郭樓船閘,可通航l00t級船舶。濟寧至徐州段,長182.5km,1961年建設了通航2000t級的微山船閘,閘室有效尺寸230m×20m×5m,后又利用伊家河河道建設了韓莊、劉莊、臺兒莊3個梯級和通航100t級船舶的3座船閘。該段全線可通航l00t級船舶。長江以南,鎮江至杭州段,長321km,多年來陸續進行了一些局部治理,但航道狹窄,水淺,橋多且矮,僅能通航100t級船舶,而運輸十分繁忙。
1980年以后,對京杭運河濟寧至杭州段又開展了大規模的續建工程。在此期間,徐州藺家壩至揚州段,建設了皂河、宿遷、劉老澗、泗陽、淮陰、淮安、邵伯和施橋等8座復線船閘和藺家壩船閘,閘室有效尺寸為230m×23m×5m,并對全河道進行拓挖,底寬50m~70m,水深3.2m~4m,彎曲半徑800m,達到二級航道標準,可通航2000t級船舶。同時新建、擴建抽引長江水補水站8座,以確保運河航運用水,解臺閘上游供水量不少于12.5m3/s。鎮江至江蘇省界鴨子橋段,又稱蘇南運河,長208km,建設了通航1000t級船舶的諫壁船閘,并進行了全線整治:航道標準水深2.5m,底寬40m,彎曲半徑600m,達到四級航道標準,可通航500t級船舶。江蘇鴨子橋至杭州段,長110km,整治河道達到可通航500t級船舶的四級航道,并建設了通航300t級船舶的三堡兩線船閘,溝通了運河與錢塘江,連接杭甬運河,至寧波出海。運河濟寧至徐州大王廟段,長182.5km,進行浚挖,水深3m,底寬50m,彎曲半徑800m,達到通航1000t級船舶的三級航道標準,并建設了韓莊、萬年閘、臺兒莊等3座船閘,閘室有效尺寸為230m×23m×5m。
經過40多年的治理,京杭運河已改建成連接山東、江蘇、浙江三省,溝通淮河、長江、太湖和錢塘江水系,形成縱貫中國沿海東部地區的水運主通道。京杭運河建成966km航道,其中二級航道404.5km,三級航道240.5km,四級航道321km,船閘37座,港口10處以及相應的助航設施。同時取得了巨大的排澇、灌溉、排洪、供水等綜合效益。運河的現代建設擴大了航道尺寸,改善了通航條件,貨運量大幅度增長,濟寧至杭州段的年貨運量于1999年超過了2億t,約為1957年的20倍,其中蘇北段達7000萬t,長江以南運河超過1.3億t,部分船閘年單向過閘貨運量超過4000萬t。運河的建設還提高了沿河地區的防洪、排澇能力,增加了灌溉面積,僅蘇北運河段就擴大了灌溉面積56.2萬hm2,排澇面積416hm2。運河的補水工程還解決了沿河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問題。京杭運河的建設,既滿足了航運要求,又滿足了防洪、排澇、供水、沿河城鎮建設及環境生態等的要求,更好地發揮了運河河道的多功能作用,并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歷史時期大運河的主要功能
(1)運輸和灌溉
大運河自隋朝始,經唐、宋、元,歷代漕運不斷。元時南糧北運達二三百萬石/年。歐陽玄描寫元時運河的盛況:“舳艫尾相銜,密次若鱗甲”。明萬歷時,由運河運輸蘇杭織造絲織品每年數十萬匹。明清兩代在臨清設磚廠,每年100萬塊由運河北運。運河之東產鹽,也經運河外運。歷代修運河“貢賦通漕”,兼利灌溉。大運河之水灌溉了沿河流域的土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運河流經區域盛產水稻、小麥、雜糧以及棉花等經濟作物。
(2)政治軍事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最初開辟邗溝是為了與齊、晉爭霸。隋煬帝下江南,不僅為了享樂旅游,而主要是在南部疆域充分行使統治權力,開永濟渠以便向高麗用兵的軍事動機更加明顯。開挖運河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集輸南方的財、物,供給北方朝廷。軍國大事,漕運唯先。大運河是維系朝廷的生命線和鞏固統治政權的基石。
(3)經濟
大運河的建造構筑了一條長達1800km的運河經濟帶,成為匯集財富的中心,平衡了南北經濟發展。《通州志》說: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濟寧、聊城、臨清、德州等城市迅速擴大,成為南北物資交易轉運中心。明代從運河征斂的稅收占到90%。
(4)文化
大運河的另一貢獻是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各種戲曲、繪畫、雜技等文藝精品沿運河應運而生,許多著名人物誕生在運河岸旁。如理學家朱熹,《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及揚州八怪畫派等。大運河文明另一個重要部分是開發和治理運河的工程技術,建立了一系列水利和航運技術,并向外傳播。
京杭運河的保護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并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1年4月,在揚州召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已經進入倒計時——大運河沿線的北京、河南等8個省35個城市的大運河遺產將整體申報世界遺產,并爭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3年11月,京杭大運河山東段被列入申遺項目的8個重點河段、15個重要遺產點保護項目已全部完成,重點河段保護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順利通過世界遺產組織專家的現場評估。
2014年六七月間,世界遺產大會將對大運河申遺項目進行表決。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2004年11月,在運河古都――聊城建設了第一座運河博物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2006年9月,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在杭州建成開放。
京杭運河指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京杭運河?
京杭運河指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京杭運河?發表于2022-06-28,由周林編輯,文章《京杭運河指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京杭運河?》由admin于2022年06月28日發布于本網,共6810個字,共5868人圍觀,目錄為船舶運輸,如果您還要了解相關內容敬請點擊下方標簽,便可快捷查找與文章《京杭運河指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京杭運河?》相關的內容。
版權聲明:
文章:(京杭運河指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京杭運河?),來源:,閱讀原文。
京杭運河指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京杭運河?若有[原創]標注,均為本站原創文章,任何內容僅供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任何內容不得引用,文章若為轉載文章,請注明作者來源,本站僅為分享知識,不參與商業活動,若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