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產出表
13 參考文獻
什么是投入產出表
投入產出表(部門聯系平衡表),是指以產品部門分類為基礎的棋盤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入和產出、投入的來源和產出的去向,以及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提供、相互消耗產品的錯綜復雜的技術經濟關系。
投入產出表的產生
投入產出表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產生于美國,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關于經濟活動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礎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編制的。
列昂惕夫從1931年開始研究投入產出技術,編制投入產出表,目的是研究美國的經濟結構。1936年他撰寫的“美國經濟制度中投入產出數量關系”在《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上發表。它是世界上有關投入產出技術的第一篇論文,標志著投入產出技術的誕生。1953年列昂惕夫與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一書。通過這些論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產出表的概念及其編制方法,闡述了投入產出技術的基本原理,創立了投入產出技術這一科學理論。正是在投入產出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列昂惕夫于1973年獲得了第五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投入產出表的發展
投入產出技術從誕生到現在的七十多年里,無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早期的投入產出模型,只是靜態的投入產出模型。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開發了動態投入產出模型,投入產出技術由靜態擴展到動態。近期,隨著投入產出技術與數量經濟方法等經濟分析方法日益融合,投入產出分析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國經濟理論界和一些高等院校的少數同志開始研究投入產出技術,某些高等院校還開設了投入產出技術課程?!拔母铩逼陂g,此項工作幾乎中斷。1974年8月,為研究宏觀經濟發展情況的需要,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計委的組織下,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原北京經濟學院等單位聯合編制了1973年全國61種產品的實物型投入產出表。利用該表開展的應用工作,在制定投資計劃和產品生產計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把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這就為包括投入產出技術在內的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應用創造條件。從此開始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工作,投入產出技術的研究和投入產出表的應用工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1980年,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要求,山西省統計局編制了山西省1979年投入產出表,為編制全國投入產出表提供了經驗。
1982年,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及有關部門編制了1981年全國投入產出價值表和實物表。
1984年,在1981年全國投入產出價值表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編制了1983年全國投入產出延長表。
1987年,除個別地區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編制了本地區投入產出表;一些管理部門還編制廠部門投入產出表;一些企業也編制了企業投入產出表。
1987年3月底,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為加強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和管理,提高經濟決策的科學性,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于進行全國投入產出調查的通知》(國辦發[1987]18號),明確規定每五年(逢二、逢七年份)進行一次全國投入產出調查和編表工作。1987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投入產出調查和編表工作?!?98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的編制成功和在宏觀經濟調控等方面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投入產出技術在我國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1992年,國家統計局在198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編制了1990年投入產出延長表。
1994年和1995年,國家統計局先后編制了1992年全國出價值表和實物表。1992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全面轉軌提供了數據依據。
1996年,國家統計局在1992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編制了1995年全國投入產出延長表。
1999年,國家統計局編制了199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
到目前為止,除西藏以外,全國三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與國家同步編制了1987、1992和1997年本地區投入產出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還編制了1990年、1995年和2000年本地區投入產出延長表。今年開始進行第五次全國投入產出調查,并編制200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
投入產出技術不僅在我國宏觀和微觀經濟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而且在微觀經濟領域的應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已有一些企業編制了企業投入產出表,并用于企業計劃、生產、成本等管理工作中。
投入產出表的分類
投入產出表基本結構
投入產出表由供給表、使用表和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組成。供給表又稱產出表,主欄為n個產品部門,賓欄為m個產業部門,沿行方向看,反映屬于某一產品部門的貨物或服務是由哪些產業部門生產的,合計為屬于該產品部門的貨物或服務的總產出;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一產業部門生產各產品部門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合計為該產業部門總產出。全部產業部門總產出等于全部產品部門總產出。通常產品部門個數多于產業部門個數。按生產者價格計算的總供給等于按生產者價格計算的總產出與進口之和;按購買者價格計算的總供給等于按生產者價格計算的總供給與商業和運輸費用之和。
使用表又稱投入表,通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的主欄包括n個產品部門,賓欄包括m個產業部門。沿行方向看,表明各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提供給各產業部門使用的價值量,沿列方向看,表明各產業部門從事生產活動所消耗各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欄與第一部分相同,也是n個產品部門,其賓欄由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出口等最終使用項組成,它反映各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用于最終使用的價值量及其構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欄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等增加值項組成,賓欄與第一部分的賓欄一致,也是m個產業部門,它反映各產業部門增加值的構成情況。
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形式上與使用表相似,也是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由名稱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數目一致的n個產品部門縱橫交叉而成的,其主欄為中間投入、賓欄為中間使用,它充分揭示了國民經濟各產品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技術經濟聯系,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提供勞動對象供生產和消耗的過程。沿行方向看,反映第i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提供給第j產品部門使用的價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第j產品部門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第i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欄與第一部分的主欄相同,也是n個產品部門;其賓欄由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出口等最終使用項組成。它反映各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用于各種最終使用的價值量及其構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欄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等增加值項組成;賓欄與第一部分的賓欄相同,也是n個產品部門,它反映各產品部門增加值的構成情況。
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的平衡關系是:
從縱列方向看,第j產品部門中間投入合計+第j產品部門增加值合計=第j產品部門總投入
從橫行方向看,第i產品部門中間使用合計+第i產品部門最終使用合計-第i產品部門進口=第i產品部門總產出
從總量看,總投入=總產出
第i產品部門總投入=第i產品部門總產出
中間投入合計=中間使用合計
投入產出表編制方法
投入產出表的編制方法主要指編制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的方法。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有兩種編制方法,一種是間接推導法,另一種是直接分解法。
間接推導法是以產業活動單位為統計單位,按照產業活動單位主產品的性質將其劃分到某一產業部門,并編制包括全部產業部門在內的使用表和供給表,然后利用使用表和供給表,依據一定的假定,采用數學方法推導出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的方法。
間接推導法使用的假定有兩種,一是產品工藝假定,即假定不管由哪個產業部門生產,同一種產品具有相同的投入結構;二是產業部門工藝假定,即假定同一產業部門不論生產何種產品,都具有相同的投入結構。
直接分解法與間接推導法不同,其統計單位不是產業活動單位,而是一個企業。一個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往往同時生產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質的產品,它們的投入構成不同,根據產品部門的要求,將該企業生產的各種產品,按其性質劃歸到相應產品部門中,利用企業按產品部門直接分解后的投入構成資料,編制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的方法。
目前我國采用的是以直接分解法為主,間接推導法為輔的編表方法。
投入產出表的四大象限
暫不考慮作為合計數的“總投入”行與“總產出”列以及生產部門的“小計”欄,可將投入產出表劃分為四大象限,分別表達特定的經濟內容。
(1)第Ⅰ象限(中間產品或中間消耗):核心。反映各部門之間相互提供、相互消耗產品的技術經濟聯系。
第Ⅰ象限的特點:
(2)第Ⅱ象限(最終產品或最終使用):反映各部門提供最終產品的數量和構成情況(可以細分為消費、投資和凈出口)。
其數據組成“最終產品列向量”:
(3)第Ⅲ象限(最初投入或增加值):反映各部門的最初投入數量及其構成(可以細分)。其數據組成“最初投入(增加值)行向量”:
(4)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國民核算矩陣中適當開發)。
投入產出表的兩個方向
橫表:Ⅰ+Ⅱ,反映各部門的產出及其使用去向,即“產品分配”過程;
豎表:Ⅰ+Ⅲ,反映各部門的投入及其提供來源,即“價值形成”過程。
“橫表”和“豎表”各自存在一定的平衡關系,彼此之間又在總量上相互制約,構成投入產出表建模分析的基礎框架。
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
投入產出表的基本平衡關系有如下三種:
(一)各行(橫表)的平衡──產品平衡方程:
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總產出
(二)各列(豎表)的平衡──價值平衡方程:
中間投入+最初投入=總投入
(三)各行列(橫表和豎表)的對應平衡:
各部門總產出=該部門總投入
這表明:“產品平衡方程”與“價值平衡方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
從投入產出表所有行列的角度看,有:
從而有:
即:所有部門提供的最終產品=所有部門創造的增加值。
但應注意:
投入產出表的作用
投入產出表可全面系統地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揭示生產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經濟技術聯系。一方面它能告訴人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出情況,以及這些部門的產出是怎樣分配給其它部門用于生產或怎樣分配給居民和社會用于最終消費或出口到國外的;另一方面它還能告訴人們,各部門為了自身的生產又是怎樣從其它部門取得中間投入產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狀況。投入產出核算的功能不僅僅在于反映現各個部門在生產過程中直接的、較為明顯的經濟技術聯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各部門之間間接的、較為隱蔽的、甚至被人忽視的經濟技術聯系。投入產出表為研究產業結構,尤其為制定和檢查國民經濟計劃,研究價格決策,進行各種定量分析提供依據。
投入產出表的主要系數
投入產出系數是進行投入產出分析的重要工具。投入產出系數包括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感應度系數、影響力系數和各種誘發系數。由于直接消耗系數和完全消耗系數是最基本的投入產出系數,這里只介紹直接消耗系數和完全消耗系數的定義和計算方法。
1、直接消耗系數
直接消耗系數,也稱為投入系數,記為aij(i,j=1,2,…,n),它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第j產品(或產業)部門的單位總產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產品部門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將各產品(或產業)部門的直接消耗系數用表的形式表現就是直接消耗系數表或直接消耗系數矩陣,通常用字母A表示。
直接消耗系數的計算方法為:用第j產品(或產業)部門的總投入Xj去除該產品部門(或產業)生產經營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產品部門的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Xij,用公式表示為:
(i,j=1,2,…,n)
直接消耗系數體現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產結構的基本特征,是計算完全消耗系數的基礎。它充分揭示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即部門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關系的強弱,并為構造投入產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參數。
從直接消耗系數的定義和計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數的取值范圍在0≤aij<1之間,aij越大,說明第j部門對第i部門的直接依賴性越強;aij越小,說明第j部門對第i部門的直接依賴性越弱;aij = 0則說明第j部門對第i部門沒有直接的依賴關系。
2、完全消耗系數
完全消耗系數是指第j產品部門每提供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第i產品部門貨物或服務的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之和。將各產品部門的完全消耗系數用表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完全消耗系數表或完全消耗系數矩陣,通常用字母B表示。完全消耗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的第一項aij表示第j產品部門對第i產品部門的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項表示第j產品部門對第i產品部門的第一輪間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項為第二輪間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項為第三輪間接消耗量;依此類推,第n+1項為第n輪間接消耗量。按照公式所示,將直接消耗量和各輪間接消耗量相加就是完全消耗系數。
完全消耗系數矩陣可以在直接消耗系數矩陣的基礎上計算得到的,利用直接消耗系數矩陣計算完全消耗系數矩陣的公式為:
B = (I ? A) ? I
式中的A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I為單位矩陣,為完全消耗系數矩陣。
完全消耗系數,不僅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直接的技術經濟聯系,還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間接的技術經濟聯系,并通過線性關系,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總產出與最終使用聯系在一起。
基于投入產出表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實證分析
一、計算的理論基礎
計算和分析基于投入產出表。投入產出表由三部分組成,按照左上、右上、左下的順序,分別稱為第一、第二和第三象限。其中第一象限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各產業相互間的供給與需求關系,是投入產出表中最主要的部分。
第一象限的列向量(例如第j列)為產業j的投入結構,即產業j在經濟活動中所消耗的其他產業的中間產品值,這反映了產業j的價值形成過程,可揭示產業j對其他產業的拉動程度。利用列向量的值可以計算中間投入率(,其含義為產業j總產出中消耗其他產業中間產品的比重。
中間投入率越高的產業,增加值越低。第一象限的行向量(例如第i行)為產業f的使用結構,即在經濟活動中產業i為其他產業提供的中間產品值,可揭示哪些產業是產業i的主要服務對象。利用行向量的值可計算中間需求率,其含義其他產業消耗產業0的中間產品占產業0的總產出的比重。中間需求率越高,對其他產業的推動力或制約性越強。
利用公式αij = Xij / xj可將第一象限的數值轉化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元素αij稱為直接消耗系數,其經濟含義與上面的分析一致。直接消耗系數矩陣是本文分析的重要基礎。
投入產出表是一張平衡表,表中行平衡關系式為:(1)
其中\alpha_{ij}就為直接消耗系數。
公式(1)表示為矩陣形式為:
AX + Y = X => X = (I ? A)Y(2)
公式(2)中的(I ? A)稱為里昂剔夫逆矩陣,利用它可以計算產業j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
感應度系數:。
影響力系數:
公式中qij是里昂剔夫逆矩陣(I ? A)中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影響力系數反映當產業i每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對其他產業所產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其值大于1時,表示產業i的這種需求波及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感應系數反映每個產業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產業i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其值大于1時,表示產業i所受到的感應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
二、計算結果及分析
(一)金融保險業在上海各產業中所處的地位分析
金融保險業實現的增加值高,對其他產業的拉動性相對較弱。下表中,上海金融保險業在2002年的中間投入率為39.99%,即金融保險業每實現一單位產出,需要消耗關聯產業0.3999單位的中間產品(位列同期42部門的36位,位次較低),同時實現0.6001單位的增加值,實現的增加值是中間投入的1.50倍。
進一步看,金融保險業2002年影響力系數為0.72,即金融保險業每增加%萬元最終單位使用時,對其他產業所產生的生產需求為7200元,低于社會平均水平,位列同期42個部門中36名。由此可知金融保險業的增加值高,對其他產業的拉動性相對較弱。需指出,上述兩個指標與1997年相比都有所下降。
投入產出表
投入產出表發表于2022-05-07,由周林編輯,文章《投入產出表》由admin于2022年05月07日發布于本網,共6553個字,共5637人圍觀,目錄為外貿知識,如果您還要了解相關內容敬請點擊下方標簽,便可快捷查找與文章《投入產出表》相關的內容。
版權聲明:
文章:(投入產出表),來源:網絡整理,閱讀原文。
投入產出表若有[原創]標注,均為本站原創文章,任何內容僅供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任何內容不得引用,文章若為轉載文章,請注明作者來源,本站僅為分享知識,不參與商業活動,若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