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效應
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
維特效應是什么?
維特效應是自殺模仿現象——1774年,德國作家歌德發表了一部名為青年維特的麻煩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失戀和自殺的故事。小說出版后,它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不僅使歌德在歐洲出名,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趨勢,因此得名維特效應。
自殺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和傳染性。特別是在一個群體中,如果成員共同有某種情緒(通常是負面情緒),但缺乏反應手段和宣泄渠道,如果個人選擇一種發泄方式,其他人往往會模仿。
研究維特效應
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有著異常強烈的時代精神,它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時代的普遍啟蒙意義。對于維特的精神和性格,讀者都會產生欽慕與愛憐;對于他的命運,都不免一灑自己的同情淚。小說發表后,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為此,好幾個國家將《少年維特之煩惱》列為禁書。
菲利普斯對研究的興趣之一是追蹤從那時起到現代的各種形式的維特效應。他發現,在報告所涵蓋的地區,轟動性的自殺報告將顯著提高自殺率。因此,他得出結論:一些內心痛苦的人在看到別人自殺的消息后,激發了自殺的想法,并效仿了自殺者。這貫穿了一個社會認同的原則。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內心痛苦的人采取自殺的形式時,他同意這種消除痛苦的方法。
菲利普斯通過對1947年至1968年美國自殺事件的統計獲得維特效應證據。他發現,在每次轟動自殺新聞報道后的兩個月內,平均自殺人數比平時多了58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每次報道自殺,都會殺死58個本可以繼續生存的人。菲利普斯還發現,自殺誘發的自殺主要發生在廣泛宣傳自殺的地區。此外,宣傳越廣泛,自殺者就越多。
維特效應的社會原因分析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維特效應就像情感上的流感。媒體對自殺新聞的肆意渲染對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有著強烈的暗示和誘導作用。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張國榮自殺后,媒體報道層出不窮。結果,從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時,香港有6名男女跳樓自殺,其中5人未治愈。當月,香港自殺案件131起,比3月份增加32%。幾名死者留下遺書,明確表示自殺與張國榮自殺有關。
在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至少有100萬人未遂自殺。自2000年以來,每年有10萬人22.2人自殺,每2分鐘就有1人自殺,8 人自殺未遂??梢哉f,如果每次自殺都要報道,恐怕整個報紙都裝不完。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人自殺的比例越來越大,這當然與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快速變化、人們的精神和物質壓力有直接關系。自殺的增加不能全部歸咎于媒體。但正如作者前面所說,媒體的自殺新聞確實與自殺行為的增加有著不可避免的聯系。媒體也應該主動反思和警惕,只是出于對生命的恐懼。
社會可以關注自殺現象,但不應炒作自殺案件或娛樂自殺,而應采訪一些專家學者,突出心理危機干預,激發公眾思考和討論自殺背后的社會問題,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易發人群
打工族易發
員工的連環自殺發生在許多公司,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外國公司。2009年,歐洲第三大手機運營商法國電信集團員工自殺,18個月23人自殺。該公司的大規模裁員、轉移和重組直接相關。法國電信不斷要求員工加快工作進度,嚴重影響了員工的情緒。
自殺是一種心理傳染病。當一個人選擇自殺時,其他有類似情況的人很可能會效仿,稱為維特效應。也有人認為,維特效應是自殺者選擇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原因問題是自殺的根源。
職業壓力
職業壓力性能:工資不合理造成的壓力;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學的約束壓抑員工熱情的壓力;與同事、上下級、部門沖突造成的人際壓力;工作太忙,無法考慮家庭壓力;結構和崗位調整造成的職業發展前景壓力;各種現場安全事故和隱患造成的安全壓力等。這些職業壓力影響著人們在工作場所的心理和行為。
在《自殺論》中,法國社會學鼻祖涂爾干說,個人社會關系越孤立,越疏遠,自殺的可能性就越大。
心理健康預警
與國外不同,中國發生的幾起連續自殺事件都是80后和90后的新一代農民工,其中大部分是生產一線農民工。據統計,中國農民工外出工作1.5在1億人中,新一代占60%,約1億人。許多80后和90后農民工認為自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人。許多人跟隨父母在城市長大,習慣城市生活,注重個人發展和生活質量。如果第一代農民工只是追求工資收入,更愿意落葉歸根,那么新一代農民工更注重自己的權益和個人感受,更有融入城市的沖動。工作不僅是為了賺錢,也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個人發展機會。戶籍、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的差異使新一代農民工明白,他們不是城市人。雖然他們有夢想、自信和獨立,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新一代農民經歷了更明顯的城鄉分裂、更多的收入不平等和更深刻的社會排斥。他們在城市社會的邊緣受不了歧視和差距。
沒有人溝通,壓力太大,需要伴侶,對未來感到恐慌。不排除新一代農民工社會經驗淺、抗壓能力差、心理脆弱,但更重要的是,工作密集、勞動強度高,進一步增加了挫折感和孤獨感。同時,企業的程式化管理,缺乏人性化和精神關懷,使這些年輕人缺乏人際交往,導致抑郁。
一位心理學家說,在工作中,當企業提出的要求超出一個人的能力和資源范圍時,人們會感到緊張,甚至導致一系列心理疾病,如缺勤、辭職、事故增加、體力衰竭、恍惚、缺乏效率、抑郁和自殺。在嚴重的心理問題上,除了自殺,他們似乎找不到其他‘解決辦法’。
員工自殺事件的持續發生讓人們意識到,新一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正在發出警報。
積極應對維特效應
維特效應生動地表明,大多數時候,人們不是根據有意識的理性思維和仔細考慮的計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依靠本能、習慣、傳統、宗教和模仿前輩;當他們面臨困難,這些傳統的指導來源不能告訴他們該怎么做時,他們會陷入極度的焦慮和無助。此時,如果他們周圍的人選擇自殺,他們很可能會接受這個簡單而簡單的答案。即使在自殺方式上,他們也懶得考慮,只是模仿事物。
一個人選擇自殺的目的不僅是結束自己的生命,通常,這是他向社會展示的態度,對周圍的人大喊大叫,用最強烈的聲音發送最后一條信息:我可以為你付出這樣的代價;看看你把我逼到這里;看看你毀了一切;我感到內疚;我是無辜的;我已經盡力了;我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無恥,等等。這些信息最初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但許多人從未學會過,當他們看到其他人用自殺來喊同樣沉積在胸部的話,看起來被理解時,他們認為他們終于學會了。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維特效應?
連環模仿事件發生后,很多人會把矛頭指向社會制度、企業管理等問題,但這些問題一夜之間就能解決。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各種負面情緒。當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時,我們能做的就是增強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識,掌握一些情緒調節和心理減壓的方法,提高心理抵抗挫折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
維特效應
維特效應發表于2022-05-12,由周林編輯,文章《維特效應》由admin于2022年05月12日發布于本網,共2915個字,共5115人圍觀,目錄為經濟百科,如果您還要了解相關內容敬請點擊下方標簽,便可快捷查找與文章《維特效應》相關的內容。
版權聲明:
文章:(維特效應),來源:,閱讀原文。
維特效應若有[原創]標注,均為本站原創文章,任何內容僅供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任何內容不得引用,文章若為轉載文章,請注明作者來源,本站僅為分享知識,不參與商業活動,若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