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逆差
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貿易逆差的概念
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也稱為“入超”或“貿易赤字”,是“出超”的對稱。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之間的差額。當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相等時,稱為“貿易平衡”。當出口總值大于進口總值時,出現貿易盈余,稱“貿易順差”或“出超”。當進口總值大于出口總值時,出現貿易赤字,稱“貿易逆差”或“入超”。通常,貿易順差以正數表示,貿易逆差以負數表示。
美國貿易逆差的原因
2000年11月,美國國會貿易赤字調查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關于貿易赤字原因的調查報告。在他們看來,主要原因是美國與其他國家的不平等貿易關系,如其他國家的非關稅壁壘、外國商品對美國的傾銷、外國政府對公司的補貼、發展中國家的低工資水平和生產條件以及美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消失。然而,該報告更強調外部因素。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主席費爾德斯坦(Feldstein,1993)強調財政赤字對美國貿易赤字的決定性作用,提出了著名的雙胞胎赤字假設:在巨大的財政赤字背景下,貨幣當局為了防止通貨膨脹,不會為財政赤字融資,因此財政赤字會導致利率、外國流入、美元升值,導致貿易赤字。
這一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非常令人信服。自小布什上臺以來,美國的財政赤字逐年擴大,2003年達到3750億美元,2004年飆升至4150億美元,預計2005年將達到5210億美元的最高紀錄。然而,很難完全解釋美國的巨大逆差,因為1989-1992年的財政赤字正在大幅擴大,但貿易赤字正在縮??;1993-2000年的財政赤字逐年縮小,1998年00年2370億美元的高盈余,但貿易赤字正在逐年擴大。即使考慮到滯后因素,也不能完全解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巨大逆差。
也有一些學者強調中國因素在美國當前巨額貿易逆差中的作用,但更多的學者從經濟繁榮與旺盛的社會總需求來分析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成因。這一觀點亦得到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的肯定。
在宏觀經濟體系中,當一個國家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國際收支表現為逆差,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國際收支表現為順差。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美國巨大的貿易逆差總需求過于強勁?;蛘呙绹Q易逆差的關鍵是,總支出的增長率超過了國民收入的增長率。
目前,美國總消費約占美國總消費約占GDP82%,總儲蓄率很低,在經濟體系中產生強勁的進口需求。從美國進口商品的類別來看,美國進口的增長也主要表現為消費品進口的快速增長。2002年消費品進口比1994年增長了107%.3%。根據實證研究,美國學者斯特芬和克穆一分析了1996-1999年貿易逆差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經濟繁榮至少可以解釋32%的貿易逆差。
以上觀點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美國貿易逆差的原因。在我們看來,美國巨大貿易逆差的根源在于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和強勁的社會總需求,導致隨著經濟增長而出現巨大的貿易逆差。
對美國貿易逆差的貢獻
事實上,從長遠來看,美國的貿易逆差并沒有損害美國的利益,而是為美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這些貢獻包括:
首先,它有助于防止美國經濟過熱。由于大量廉價進口商品涌入國內市場,可以抑制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如果沒有巨大的貿易逆差,美國就很難如此容易地實施赤字政策。2001年,布什繼任時,美聯邦財政仍有1273億美元的盈余,但由于大規模減稅、經濟調整和反恐、伊拉克戰爭,美國財政狀況開始急劇惡化。在這種情況下,貿易赤字的擴大一方面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抑制美國經濟增長中的通貨膨脹。
其二,有助于推動美國提高勞動生產率。國外商品在美國市場上所產生的競爭效應,迫使美國公司不得不設法提高效率,從而促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例如,就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速度來看,美國1973-1995年是1.1995-2000年上升到2%.5%。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貿易逆差從1995年開始大幅上升。
第三,它有助于美國發展國際市場,獲得國際利益。在巨大的貿易逆差的背景下,美國堅持強硬的政策,以公平貿易為幌子,在其他國家反復鼓勵出口,甚至嚴重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他們加強財政支持,加強對國內產業的保護,同時強迫其他國家開放市場或干預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例如,近年來,美國經常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人民幣升值。
第四,巨大的貿易逆差也為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先進化做出了貢獻。大量廉價的進口商品使美國依靠國外進口日常消費品,然后重點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產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從而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先進地位。例如,在2003年全球信息技術行業100家企業中,美國有75家,日本只有4家。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福利分析來看,由于它們屬于日出產業,利潤率高,其福利無法與普通初級產品相比。
另一方面,近年來美國失業率的相對上升與貿易逆差關系不大。自2000-2003年6月以來,美國制造業企業失業人數超過260萬。因此,美國政府和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經濟問題歸因于巨大的逆差,尤其是中國。根據2004年的一項民意調查,71%的美國人認為,來自中國的競爭是許多美國人失業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失業不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而是因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制造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例迅速下降,出現了去工業化現象。原因是他們的需求模式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相關制造業價格大幅下降。在此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競爭的外部因素對去工業化的貢獻不到五分之一,中國出口約占美國進口的12%,中國的競爭最多只能解釋美國制造業失業的2%。
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貿易逆差不是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考慮到美國巨大的貿易逆差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經濟增長和低失業率伴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
相關條目
貿易逆差
貿易逆差發表于2022-05-26,由周林編輯,文章《貿易逆差》由admin于2022年05月26日發布于本網,共2474個字,共5915人圍觀,目錄為外貿術語,如果您還要了解相關內容敬請點擊下方標簽,便可快捷查找與文章《貿易逆差》相關的內容。
版權聲明:
文章:(貿易逆差),來源:,閱讀原文。
貿易逆差若有[原創]標注,均為本站原創文章,任何內容僅供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任何內容不得引用,文章若為轉載文章,請注明作者來源,本站僅為分享知識,不參與商業活動,若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