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Internationalmarkets)
國際市場是什么?
就像對市場的理解一樣,國際市場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可以理解為國際產品交換的地方,也可以理解為國際商品買家或購買集團的總和,也可以理解為國際商品交換所反映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的總和。這些理解都有其合理性和適用性。然而,當我們考慮國際市場作為國際營銷環境時,我們應該把它作為一個系統,即國際市場是一個結構和功能的有機統一的整體,由國際市場主體、客體、載體、媒體等因素組成。
國際市場是商品交換在空間范圍內擴大的產物,表明商品交換關系突破了一個國家的界限。國際市場是由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交織而成的多維概念。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國際市場是一個具有萌芽、形成和發展過程的歷史概念;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國際市場是一個地理概念,總是在一定范圍內討論商品交換、勞動交換和資源配置的特點。
形成國際市場的條件
首先,通過相對集中和專業生產,大量剩余勞動力。在原始社會狩獵經濟和封建社會早期自給自足經濟時代,不可能有大量剩余勞動力,因此不可能形成國際市場。
第二,有大量的剩余產品。在中國明朝中后期,手工業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了。以瓷器生產為例,當時的專業生產已經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和熟練程度。然而,當時的工匠制度決定了官方窯不能獨立生產,因此不可能有大量的剩余產品。
第三,它有一個廣泛的水陸交通網絡,可以直接進入世界各地的市場。中國的絲綢生產也具備上述兩個條件,以及陸路和水路,但控制在***商人手中。因此,中國的絲綢無法為自己建立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類型
(1)根據歷史邏輯的演變和國際市場交換關系所涉及的空間范圍,國際市場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外國市場、國際區域市場和世界市場。其中,外國市場是指商品交換范圍突破國家邊界,與外國商品交換關系形成的市場。一般來說,外國市場是指美國市場、日本市場等國家市場;國際區域市場是指由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多個國家或地區組成的統一市場;世界市場是指全球統一市場,是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交換商品、交換勞務和資源配置的統一整合。根據區域劃分,可分為歐洲市場、北美市場、亞洲市場、非洲市場、拉丁美洲市場和大洋洲市場。
(2)按照不同類型的國家劃分,可以分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發展中國家市場和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等。
(3)根據經濟集團,可分為歐洲聯盟市場、中美洲市場、東南亞聯盟市場、西非國家經濟社區市場、***市場等。
(4)根據商品組成,可分為工業成品市場、半成品市場和初級產品市場。工業成品市場可分為機械產品市場、電子產品市場、紡織市場等。
(5)可分為商品市場、勞務市場、技術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等。
(6)可分為壟斷市場、半壟斷市場和非壟斷市場。
國際市場的特點
市場不斷擴大
(1)國際市場地理范圍的擴大突出了殖民地范圍的快速擴大。在國際市場的萌芽時期,殖民地的范圍主要局限于新大陸(美洲)、非洲沿海地區和東南亞的一些島嶼。在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殖民地的范圍已擴大到包括美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在內的世界。在萌芽時期,殖民者主要集中在主要的交通道路、港口和沿海地區;在形成和發展時期,殖民者通過內河航運和鐵路運輸向內陸和偏遠地區延伸。在亞洲,英國殖民者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近100年來,印度600多個公國通過戰爭和陰謀逐一征服,使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自16世紀末入侵印度尼西亞以來,荷蘭殖民者已經占領了爪哇、馬魯古群島和蘇門答臘島,并將印度尼西亞變成了荷蘭東印度尼西亞的1750萬盾牌。據1759年的統計,175050年內,1750萬片回到1750萬片。通過1839年的第一次***戰爭和1856年的第二次***戰爭,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等列強迫清政府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腐敗的清政府手中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償和片面的最有利待遇。僅在第一次***戰爭中,英國通過南京條約的不平等,獲得了2100萬銀戰爭賠償,占領中國領土香港,迫使清政府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商業港口,并獲得了建立租賃、協議關稅、領事裁判和片面的最有利待遇。
在非洲,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列強一方面繼續從事血腥的奴隸貿易;另一方面,它不斷從沿海滲透到非洲內陸。在北非,埃及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成為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尼羅河三角洲成為英國的棉花生產區。1834年,法國武裝部隊占領了阿爾及利亞,宣布它為法國領土,并使其成為法國的葡萄園和蔬菜領域。在南非,荷蘭和英國開展了開普敦殖民地的競爭。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荷蘭殖民者經營了一個半世紀的殖民地被英國占領,并對當地居民采取了屠殺、驅逐和奴隸政策。在西非,尼日爾河三角洲成為英國、法國棕櫚油和棉花種植園。在東非,歐洲殖民者繼續從事殘酷的奴隸販賣活動,并在19世紀上半年達到全盛時期。從莫桑比克運往美國的奴隸.5萬人,19世紀30耀40年代則達到2.5萬人。由于非洲大陸非常廣闊,歐洲殖民者只占據了一小部分。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探索非洲大陸。據統計,在1791年1850年的60年里,西方國家探索了24次非洲;1851年1860年增加到27次,1861年1870年29次,顯示出日益強烈的占領整個非洲大陸的欲望。
在北美,18世紀中葉,英國從法國奪取了對加拿大殖民地的控制權。為了加強這里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原材料的掠奪,英國殖民者加強了運河的挖掘和鐵路的建設,使當地漁業、木材、皮毛貿易和小麥種植等殖民地經濟發展迅速。
在大洋洲,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開始大規模***到澳大利亞廣闊的大陸,使澳大利亞殖民地從囚犯流放地發展到自由***。20世紀20年代,工業革命中最大的工業紡織業對羊毛的需求大幅增加,促進了澳大利亞羊毛養殖業的快速發展。1820年,澳大利亞羊毛出口值從200萬英鎊飆升至4000萬英鎊。在英國羊毛進口中,澳大利亞羊毛占一半。隨著澳大利亞羊的快速增長,當地土著居民的數量急劇減少。1804年,估計塔斯馬尼亞島上有3000名土著居民,到1830年只剩下300人左右。在新西蘭,1840年,英國殖民者趕走了其他資本主義列強,豐富的土地,成為英國工業原材料和糧食供應基地。
(2)國際市場交易商品數量的擴大。在國際市場的萌芽時期,交易商品主要是西歐手工業品、殖民奴隸、貴金屬(金、銀)和香料;在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中,除了血腥奴隸貿易,主要圍繞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產業革命的需要、殖民產品、礦石、羊毛、棉花、小麥、咖啡、葡萄等農產品。同時,為了加強對殖民地的長期占領和深度掠奪,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西方列強加強了機械設備的輔助和資本輸出。
(3)從事國際市場掠奪的國家數量的擴大。在國際市場的萌芽階段,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家主要從事國際市場掠奪;在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時期,美國、法國、德國、比利時、俄羅斯等從事國際市場掠奪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這些資本主義大國中,英國完成了最強大的工業革命,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壟斷地位。與此同時,美國、法國、德國等新星不斷跟進,國際市場的競爭隱含著日益加劇的矛盾和利益模式的重新分配。
形成世界貿易中心和國際分工
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英國不僅是一個世界工廠,也是一個世界貿易中心。一方面,英國已成為世界各地工業產品的供應商,煤炭、鐵、機械設備的產量不斷增加。在此期間,在美國和歐洲大陸進行的工業革命依賴于從英國進口的工業技術設備;另一方面,世界各國已不同程度地成為英國工業原料、食品、咖啡和其他食品的供應地。以棉紡織業為例,1819年1821年總產值66.1829年1831年上升到67%.1844年1846年更高達71%.4%,當英國紡織業在1853年達到國際市場的頂峰時,其供應占國際市場棉花總量的45%。它的棉花來自世界各地,如美國南部、埃及、印度、巴西和西印度群島。適應世界貿易的壟斷地位,英國在海上運輸中確立了主導地位。1850年,英國商船噸位接近360萬噸,占世界商船總噸位的47%;1870年,超過美國、德國、法國和俄羅斯商船噸位的總和,達到569萬噸。憑借其在世界工業、貿易和海上運輸方面的絕對優勢,英國的主要銀行從事世界各地的貿易貸款業務。19世紀中葉,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英鎊成為世界貨幣,是世界各地貿易結算的主要支付手段和外匯儲備。英國銀行家通過資本出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人,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用巨大的手掌控制世界。
當世界各地的財富源源不斷涌入英國時,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以英國為中心、以大型機器生產為特征、以原材料生產和工業產品傾銷為周期的國際分工模式。當時,英國經濟學家生動地描述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本質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們自愿的進貢者;北美大平原和俄羅斯是我們的谷物種植園;芝加哥和奧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沿海國家是我們的森林;我們的羊牧場在澳大利亞;我們的牛在美國;秘魯向我們提供白銀;加州和澳大利亞向我們提供黃金;中國人給我們種茶;印度把咖啡、茶和香料運到我們的海岸。
初步建立國際貿易組織的規范化、大規模、專業化和金本位制
19世紀以后,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交易所數量也相應增加。幾乎所有的大宗商品,如谷物、棉花乎都在商品交易所交易。與此同時,綜合商品交易所不斷轉變為單一商品交易所,使其越來越專業和標準化。1848年,芝加哥出現了第一家谷物交易所,1862年,有色金屬交易所在倫敦成立,棉花交易所在新奧爾良成立。與此同時,一些交易所出現在殖民地的原材料產地,如加爾各答的黃麻、新加坡的錫和橡膠。在這些交易所中,簽署樣品或憑證的方式取代了傳統的現場查看商品的方式。當時,倫敦、紐約、巴黎、蘇黎世、法蘭克福等地也出現了大型證券交易中心。與此同時,保險公司、船舶租賃公司和運輸公司等貿易服務組織也應運而生。貿易組織的上述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國際市場的發展進程。
金本位制的初步建立更有利于國際市場的穩定和擴張。早期的世界貨幣是黃金和金和白銀,被稱為復合標準制度。1816年,英國首次過渡到葡萄牙、德國、丹麥、瑞典、挪威、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瑞士、荷蘭、西班牙等國家。黃金標準制度的建立是國際市場發展的重要標志,極大地促進了國際支付和國際結算,改善了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發表于2022-06-03,由周林編輯,文章《國際市場》由admin于2022年06月03日發布于本網,共4245個字,共5515人圍觀,目錄為經濟百科,如果您還要了解相關內容敬請點擊下方標簽,便可快捷查找與文章《國際市場》相關的內容。
版權聲明:
文章:(國際市場),來源:,閱讀原文。
國際市場若有[原創]標注,均為本站原創文章,任何內容僅供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任何內容不得引用,文章若為轉載文章,請注明作者來源,本站僅為分享知識,不參與商業活動,若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