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勞動力市場
什么是內部勞動力市場?
所謂內部勞動力市場,顧名思義,是指存在于企業內部的勞動力市場,實際上是企業內各種勞動合同和就業安排制度的總和。
在當今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勞動力市場不是新古典主義理論所描述的單一外部市場供需調整模式,而是內部市場與外部市場共存的二元結構。在幾乎所有的大中型企業中,都建立了完善的內部勞動力市場體系。這不僅在日本在東亞文化界非常明顯,而且在美國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也非常普遍。
提出內部勞動力市場
內部勞動力市場的思想最早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美國勞動經濟學家納斯德(R.A.Lester,理論經濟學家L.C.Reynolds(1951)在研究工資差異及其與勞動力市場結構的關系時,指出了傳統工資理論和制造商理論的局限性,為人們探索新的勞動力市場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之后,便有好幾位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企業內部勞動關系問題。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學家克拉克·克爾(ClarkKerr)1954年發表了一篇直接討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的文章,追溯到英國古典經濟學家J.S.穆勒和凱爾恩斯(J.E.Caimes)工資差異來源于非競爭集團(non-competinggroups)認為現實中的工資差異是由于勞動力市場的分割(balkanization)因此,首先提出了勞動力市場分割、非競爭力和內部勞動力市場的思想。社會學家懷特(W.H.Whyte)在1956年出版的《組織者》一書中,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了大型組織(如大公司)日益增長對其成員概念和行為的可能影響,涉及制造商內部的就業實踐。J.Dunlophe、R.E.Livernash1957年發表了兩篇文章:當代工資理論任務和內部工資結構,其中提出了工作結束(jobcluster)工資等高線(wagecontour)這些概念為內部勞動力市場理論中對工作晉升和工資決策的分析奠定了基準。
內部勞動力市場的特點
與直接受供需調整的外部勞動力市場相比,內部勞動力市場具有一系列不同的特點:
第一,內部市場主要以管理和實踐為調整手段。它是一個科級組織,其人力資源配置過程完全納入管理規則。同時,企業內部獨特的實踐和傳統作為非正式規則也產生了微妙的影響。外部市場通常以價格為調整手段。
第二,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合同一般較長,這是其最典型的特征。企業在完成初始就業后,往往通過默契或承諾維持就業關系的穩定,為員工提供長期職業發展的機會,一般不容易解雇員工,即使經濟環境低迷或企業面臨業務困難,也不會立即將多余的員工推向社會,而是通過一系列內部優化重組措施。相應地,員工通常很少有流動性或跳槽行為。這與外部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頻繁波動形成了對比。
第三,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工資決策機制也具有特點。在這里,工資與工人的長期績效有關,實行所謂的年薪分配制度。
內部勞動力市場的意義
那么,在市場體系下,為什么企業除了外部市場調整外,還需要內部勞動力市場呢?這是因為內部勞動力市場可以彌補外部市場的不足,具有客觀的效率基礎。
首先,內部勞動力市場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不僅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各種招聘、篩選和培訓成本,還可以削弱經濟當事人的機會主義行為造成的風險成本。
其次,內部勞動力市場也有利于企業人力資本的發展。在短期的就業關系中,企業和員工缺乏人力資本投資的激勵,因為他們擔心一旦就業關系中斷,他們的投資將面臨損失。內部勞動力市場增強了雇主對長期合作的預期,為人力資源投資建立了有效的激勵基礎。
最后,內部勞動力市場也有助于實現長期激勵的兼容性。通過工作階梯、內部晉升制度、資格導向薪酬制度等長期激勵機制,可以保證企業的長期動態效率。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張鳳林,代英姿.西方內部勞動力市場理論評論(J).2003年第7期經濟動態
- ↑關于加強企業內部勞動力市場建設的若干建議
內部勞動力市場
內部勞動力市場發表于2022-06-11,由周林編輯,文章《內部勞動力市場》由admin于2022年06月11日發布于本網,共1572個字,共5754人圍觀,目錄為經濟百科,如果您還要了解相關內容敬請點擊下方標簽,便可快捷查找與文章《內部勞動力市場》相關的內容。
版權聲明:
文章:(內部勞動力市場),來源:,閱讀原文。
內部勞動力市場若有[原創]標注,均為本站原創文章,任何內容僅供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任何內容不得引用,文章若為轉載文章,請注明作者來源,本站僅為分享知識,不參與商業活動,若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