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進入壁壘
什么是結構性進入壁壘?
結構性進入壁壘是指由產品技術特點、資源供應條件、社會法律制度、政府行為、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造成的障礙。
結構性進入壁壘的形成
結構性進入壁壘是在位制造商在利潤最大化決策中不可避免的外生附帶效應,而不是潛在進入者的行為結果。它的形成有很多原因。
1.由規模經濟形成的進入壁壘
規模經濟將形成市場進入的障礙。由于行業市場需求有限,一個或少數制造商的最小有效產量可以滿足整個市場的需求。如果新制造商進入,市場需求不足以支持其生存,因此新制造商難以進入。同時,大規模生產和銷售的制造商可以在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中獲得價格折扣優勢,小型制造商將處于成本競爭劣勢。因此,規模經濟的原因將給進入者帶來進入障礙。
2.由絕對成本優勢形成的進入壁壘
絕對成本優勢是指在任何產量下,行業內的在位制造商總能以低于潛在進入者的平均成本運營相同的產品,而在位制造商的平均成本總是具有絕對的成本優勢。我們假設在位制造商和新制造商的平均成本不會隨著產量而變化,在位制造商的平均成本和產品價格水平低于任何產量水平的新制造商。在這種情況下,新制造商的進入將不可避免地遭受損失,因此理性制造商在預見這種情況后不會輕易干預。然而,對于在位制造商來說,他們可以獲得超正常的利潤,而這種利潤不會導致其他制造商的進入,這構成了進入障礙。在位制造商的絕對成本優勢來自于優秀的生產技術和高質量的生產資源,如高級管理人才、資本、原材料等必要的生產設置障礙,從而使新的制造商進入市場。
3.由產品差異化形成的進入壁壘
產品差異化形成的進入障礙是指消費者對在位制造商產品的偏好高于新制造商產品,導致新制造商產品進入市場的障礙。一般來說,在位制造商利用品牌差異、廣告等手段,使其產品和品牌熟悉消費者,建立了其市場形象和聲譽,從而獲得了產品差異化的優勢。品牌差異化是指制造商利用各種方式和手段造成與競爭對手相似產品差異的品牌,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品牌差異化越成功,消費者的忠誠度就越強,市場力量就越大,制造商就有絕對的市場主導地位。這將為其他潛在進入者和新進入者形成一個強大的進入障礙,以防止競爭對手的出現和進入。因為潛在的進入者必須支付品牌差異化的成本,即使進入市場的成本太大。
廣告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信息,從而降低消費者的搜索成本。在位制造商通過廣告的重點渲染商品,使消費者對廣告商品形成主觀意識,加深對商品的差異化理解。一般來說,在位制造商創造的穩定和忠誠的商標偏好并不那么容易大幅轉移。如果新制造商沒有一定規模的市場忠誠度需求份額,則無法形成有效的規模生產,最終在產品成本上處于劣勢。制造商通過廣告影響消費者的偏好,使廣告發揮作用,必然存在門檻效應。圖1顯示了在位制造商可能具有的廣告優勢。如圖所示,廣告響應函數為Q=F(A),A是廣告信息量,Q銷售產品。進入廠家的廣告反應函數首先是水平,A1是廣告效應的門檻水平,進入者的廣告信息必須超過這個水平,廣告會影響其銷售,然后開始增加,但在銷售開始快速增長后,市場逐漸飽和,潛在消費者庫存下降,此時,增加額外的銷售變得非常困難,相同的廣告支出可能會減少對銷售的影響。在位制造商已經通過了廣告的門檻效應,因此在位制造商可以在任何廣告支出水平上獲得更高的銷售回報。門檻水平的廣告支出本身就是一種沉淀成本,它不會對銷售產生任何影響。這種沉淀成本,對于在位制造商,已經分享在過去的銷售中;對于新制造商,必須反映在當前的產品成本上。因此,如果廣告魅力門檻水平很高,沉淀成本也很高,那么進入壁壘就會很高。
4.政策和法律形成的進入壁壘
一般來說,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是制造商無法控制的外部變量。當一個國家的政府認為只有一個制造商或制造商的數量不應該太多時,它將頒布政策來限制新制造商的進入。例如,在某些行業,開設新企業需要復雜的批準程序;購買外國技術、進口設備和原材料需要相關部門的批準或認證;資金的籌集和分配受到政策法規的限制。
新廠商應對結構性進入壁壘的策略
1.積累必要資本量
潛在進入者要想打破結構性進入壁壘,成功進入市場,往往需要投入巨資,尤其是資本密集型企業,資本需求依然巨大。針對結構性進入壁壘,新廠商要循序漸進,努力積累必要的資本,增強與在位廠商的競爭實力。以中國電信市場為例,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允許電信行業進行有限的競爭。中國聯通進入市場后,為了擺脫對中國電信的依戀,一開始就不遺余力地建立了自己的基礎網絡,付出了巨大的資本代價。比如建立長途骨干網,花費了400多億元,1999年在公共移動通信網上的投資達到了238億元。中國聯通公司進入基礎電信領域時,雖然得到了當時電子工業部、鐵道部、中信等15家大股東的支持,但當時的資本只有13.4億元。在巨大的資本需求之前,這只是中國建設基礎電信網的一個杯水車薪。然而,中國聯通很難逐步開始大規模重組。如果能夠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條件,盡可能得到政府、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支持,積累必要的資本,完全有可能進入目標市場。我國許多受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企業應努力爭取國家優惠政策,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積累必要的資本進入市場,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實現一定的生產能力,逐步削弱規模經濟優勢和絕對成本優勢,甚至促進政策法規造成的行政障礙。
2.靈活切入策略
靈活切入策略是指潛在進入者選擇機會選擇市場切入點,從個別地區或產品細分市場尋找突破口。在進行市場定位時,應首先調查和評估幾個潛在市場的情況及其潛力,然后在可行的基礎上做出市場進入的決策。一般來說,我們應該從潛在需求較大的市場開始。由于市場潛力巨大,即使在位制造商在行業內形成了規模經濟,新制造商仍有發展機會。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應與在位的大型制造商發生積極沖突。在市場選擇中,他們應該避免市場規模最大的主戰場,通過產品差異化滿足特定的消費群體,放棄產品差異較小的主流市場。企業可以在研發、市場細分、外觀設計、產品廣告、銷售服務等方面找到自己的產品空間,逐步穩步發展,在當地和特定產品市場形成絕對優勢后擴大到其他地區和其他產品系列。中小企業可以在研發、市場細分、外觀設計、產品廣告、銷售服務、銷售服務等方面找到自己的產品空間,找到自己的產品空間。
3.市場遵循策略
市場追隨策略是指企業在市場開發、新產品開發、銷售渠道等方面追隨創新者的策略。作為一個潛在的進入者,它最大的優勢是充分利用過去的教訓,從制造商的經驗中學習,少走彎路,少付費。為了跨越結構性進入障礙,新制造商在使用市場追隨策略時有兩種具體做法:
(1)引進型:即企業引進領先者的產品或技術,并在消化吸收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進一步的改良和改造。企業可以將改良后的產品選擇銷售給其他不同市場,以避免與領先者發生直接沖突。
(2)啟發:即企業從領先的技術創新者那里學習自主技術開發和新產品開發的新思路和新概念。一般來說,能夠從事這類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企業具有一定的技術能力和經濟實力。新制造商利用市場跟蹤策略,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縮小與在位制造商的技術差距和成本差距,從而打破在位制造商的絕對成本優勢。
4.戰略聯盟戰略
所謂戰略聯盟,是指兩家或兩家以上企業為實現一些共同的戰略目標而形成的聯盟。聯盟成員充分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相互合作,分擔風險,在完成共同的戰略目標后,聯盟一般會解散。戰略聯盟可以選擇多種方式,如建立合資企業;相互持股,鞏固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研發、制造、營銷等一兩個具體項目上簽訂的功能性協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當前的環境,尤其是當前的工業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意識到自己應對市場和技術的變化往往是無能為力的。建立戰略聯盟,把以前的競爭對手變成今天的合作伙伴,不僅可以減少無用的競爭,還可以分享技術、分擔成本、相互學習、相互學習。新廠商應樹立新的競爭理念,采取共同的戰略態度,在各自的競爭優勢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各自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 ↑第三章進入壁壘.資產評估學.上海財經大學精品課程
- ↑杜建耀.新廠商的結構性進入壁壘和應對策略研究[J].2005年(4)改革戰略
結構性進入壁壘
結構性進入壁壘發表于2022-06-11,由周林編輯,文章《結構性進入壁壘》由admin于2022年06月11日發布于本網,共3269個字,共5187人圍觀,目錄為經濟百科,如果您還要了解相關內容敬請點擊下方標簽,便可快捷查找與文章《結構性進入壁壘》相關的內容。
版權聲明:
文章:(結構性進入壁壘),來源:,閱讀原文。
結構性進入壁壘若有[原創]標注,均為本站原創文章,任何內容僅供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任何內容不得引用,文章若為轉載文章,請注明作者來源,本站僅為分享知識,不參與商業活動,若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刪除